川渝对对碰
怎么看?引领西部发展新未来
“这是中央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西南交大博士生导师杨先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川渝两地迎来了自“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又一轮高速发展的新契机。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煜宇同样认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委以重任”。这是步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目标的战略升级。
判断从何而来?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说,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称得上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杨先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三大经济发展“火车头”,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而在“十四五”时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是“后起之秀”,还扮演着引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是当之无愧的“第四极”。
怎么抓?谋长远和抓基础相结合
提到如何抓住当前契机,杨先农给出自己的看法——既要谋长远,也要从基础做起。
如何谋长远?代表委员们认为,着眼于川渝两地质量更高的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包括区域协同的人才、科技、金融等施策体系。”王煜宇说。
“有些举措在全国都是开创性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说,从全国来看,内陆地区的跨省融合发展几乎没有先例,所以决策部署,特别是改革创新领域,更要深谋远虑。
该如何做好基础性工作?盛毅认为,眼下还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阶段。重点还应该放在基础性工作领域。这个基础,包括“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政策环境。
“两地的交通应该更加便捷,客流、物流来往要更加顺畅。”提到“硬”的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透露,目前四川和重庆规划的通道已有25条。仅建成及在建的高速公路就有17条。
而“软”的层面,一些措施已经展开。不少来自川渝毗邻地区的代表委员注意到,目前川渝两地在部分公共服务、产业链衔接等方面展开合作。“当然,这有一个过程。”盛毅举例说,川渝两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链条较长,跨省市的协作融合更需要久久为功。
“不管路有多长,只要乘势而为,一步一个脚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谈到下一步发展,代表委员们信心满满。(记者 王成栋 付真卿 张彧希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