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新增注册商标20.2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累计101.4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累计614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66件,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清单2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7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4件。
看保护
多部门协同合力 在“打、调、防”上下功夫
“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反馈了2020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的结果,我省被评为‘优秀’等次。”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万鹏龙介绍,就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来说,我省主要在“打、调、防”三个关键字上下功夫。
“打”就是打击。近几年,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版权、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林草、海关等部门开展了“铁拳”“蓝天”“剑网”“龙腾”“昆仑”“春雷”等一系列行动,取得较好成效。司法部门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创新,省法院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和审理简繁分流改革,省检察院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公安厅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总队。
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为期100天的“春雷行动2021”,其中知识产权执法“护航”行动共查处知识产权案件2080件。
“调”就是调解纠纷。相对于违法犯罪案件,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更多的是侵权纠纷问题。对此,我省着力完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保护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司法部门、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积极沟通裁决、仲裁、调解等多元化形式构成的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19个专利侵权行政裁决机构、21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6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
“防”就是社会共治。我省把知识产权纳入“七五”“八五”普法,去年各部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积极培养尊重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成都海关今年还将聚焦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及侵权多发渠道和高风险的商品,打击进出口环节的侵权违法行为。
谈发展
6254个产品使用“四川扶贫”商标 全年销售额达162亿元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与运用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全省建设了8个知识产权特色小镇,5家单位获批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圆满完成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工程三年工作计划,6254个产品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全年扶贫产品销售额达162亿元。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成效显著。去年,全省知识产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12157份,金额达372.49亿元。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新投项目2个,投资额4900万元;累计投资项目8个,投资金额1.09亿元。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56.9亿元。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建设,我省深化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建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1个,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突破3万人,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截至2020年底,共培育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10家、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7家。
在深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方面,我省大力推进川渝两地知识产权协作,开展了“川货全国行·南昌站”“2020年天府知识产权峰会”“消费扶贫蜀你最行”等系列重大活动,用知识产权的力量助力四川高质量发展。 (记者 刘佳 林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