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营业额只有3000万元的小企业,能从传统银行得到300万元的贷款,且利率只有不到5.6%。“在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号召下,目前不少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已经能得到满足。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正在落实,银行的放贷压力挺大。”上述企业主说。
尽管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尚待进一步培养,但“脱虚向实”的政策导向已经发挥了作用。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又一批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举措已经在路上。11月13日,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召集在沪银行和保险机构与民营企业座谈,听取意见建议,7家民营企业家代表和22家银行保险金融机构代表参加座谈会。
改善风险评估大有可为
浙江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赵明(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贷款结构上讲,(一年内)短期贷款对于银行来讲易于控制风险。中长期的贷款由于流动性弱,且风险主要是来自相对应的投资项目。目前在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中长期项目风险会增加,所以中长期贷款一定是银行严控的。民企本身在融资优先级上就靠后,当然拿到中长期贷款的几率也就小了。
一年期的短期借款,本身是满足企业年度内周期性资金丰欠需求的。因此,若资金使用用途是匹配于短期贷款的,那么企业资金自然有丰欠的不同周期,在资金丰裕的时候还款是正常的。但问题就在于企业短贷长用,带来的结构性风险。企业大量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项目,才会导致“不还本续贷”。不还本续贷本质上就是将短期贷款变成长期贷款,会增加社会整体金融风险控制难度。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之所以出现需要长期资金,主要两方面原因:企业缺少中长期融资渠道,即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银行作为债权性融资渠道提供的中长期资金有限,中长期项目资金更多的应该是股权性,或者类股权性资金提供。其次,目前企业超越自己核心能力,企图以高杠杆的投资来拉动企业发展,不踏踏实实做好企业主业,反而成为大风险的重要来源。
赵明认为,除了社会价值导向要调整外,企业战略也不应该是机会导向的,而应该是战略导向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机会导向的投机企业出局,也是市场劣汰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内的银行贷款非常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房产。这样就使得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快速增长需要依靠银行融资时,必须购地建房。这让企业本已捉襟见肘的发展资金更加紧缺。而且,这种融资思维是在原有的实体产业思维下形成的,对于轻资产的很多产业并不适合。
赵明说:“国外的银行体系对于第一还款来源更为重视,对担保和抵押不是强制要求。这需要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至于过桥贷款的存在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关键还是过桥贷款对短期风险的掩盖。银行需要建立其他的方式来识别和控制风险。”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又一波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已在路上。11月14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全力加快再贷款审贷速度和再贴现资金运用。截至11月9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运用此次总行新增再贴现限额,分别对招商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农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工行票据营业部6家金融机构发放了再贴现。其中,办理小微企业票据再贴现365笔,金额14.5亿元,涉及贴现小微企业72户;办理民营企业票据再贴现293笔,金额7.5亿元,涉及贴现民营企业44户。
据上海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截至9月末,在沪中资商业银行监管考核口径的普惠型贷款(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余额2656亿元,贷款户数44.2万户,贷款平均利率较一季度下降了0.55个百分点。贷款保持较高增幅的同时,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9月末仅为0.93%,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呈现量增质优的良好态势。今年前9个月,上海银行业累计发放无还本续贷贷款1034亿元,其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较年初增长24.1%。合计取消收费项目120项,整合精简收费项目91项,降低收费标准项目54项,合计少收费6.8亿元。
弥合供需尚待时日
在11月13日的座谈会上,7家民营企业家代表发言,讲述了自己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上海行颐实业总经理刘海介绍,去年一年他都忙于贷款的事情,无暇顾及其他。他说:“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最重要的事。”目前,银行只为他们提供流动性经营贷款,周期一年,“先还后续”。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会有足够的现金“趴”在账上,按时按量归还上一期贷款后再“续贷”下一期。这当中就需要寻求“过桥贷款”的支持。“一天千分之二的利息,企业总要承担十天半个月的‘过桥’成本。”刘海说。
当企业营业额较大,在经济调整期,这种一年一贷的“短贷长用”的做法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过桥贷款”成了行业里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另外一家注册在苏州的制药企业负责人黄光(化名)反映,他们购置了土地,并建好了厂房,前期总投资大约1.2亿元左右。厂房建好后,为期三年的项目贷款就结束了,银行接下来只能提供4000万一年期的流动贷款。
“我们刚刚投入生产的企业,经营一年,就要归还本金4000万,还有10%的利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没办法也只能寻求‘过桥贷款’。”黄光称:“不仅如此,如果我上一年的营业额下降了,那么接下来银行可能就会减少给我的贷款,从4000万降到3000万,这对我们初创企业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然而,在银行看来,“一年一贷”几乎是不可打破的“铁律”。
某股份制银行的支行长表示,大多数银行都是上市公司,每年要向公众公布财务报表,其中盈利数据和坏账情况是公众最为关注的。所以银行必须要把一年的利润都体现出来,因此就要结算利息。再加上监管对于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拨备要求不一样、计提指标不一样,银行必然会选择发放资本占用少的短期贷款。
“再加上部分民营企业的诚信不够。把钱放给企业三五年,我根本不知道他拿钱去做什么了。到时候无法收回谁来担责?所以从风控角度讲,我也是选择放短贷。”该人士表示。
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董事局常务副主席李怀珍在13日的座谈会上建言,银行应当选择支持有困难的企业,有希望有潜力的公司,做到“一企一策”,对各家企业的贷款政策因地制宜,差别化放贷。
但在银行看来,目前这是基本无法实现的目标。“资金放下去,转过几道,银行就既无能力,也无人力来跟踪查证了。有时候贷款政策也不是银行能说了算的。”上述支行长直言。
蔡莹在回复企业的上述问题时表示,上海最近在强力推进“无还本付息”,解决企业续贷的问题,民营企业可以和主贷行沟通解决续贷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利率下行
上海冉能自动化公司总经理王永军上周刚刚办完300万无抵押经营性信用贷款的续贷手续。这是他办企业近20年来第一次拿银行续贷。“利率只有5.6%,这比有些房贷利率还要低。真的很难得。”王永军喜不自禁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王永军的公司是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而银行为向王永军这样的小企业主提供300万元的贷款,付出也是巨大的。晚上将近九点了,给王永军批了贷款的上海某银行支行刘行长仍在办公室加班。
“我和我们的信贷员一起核查小企业的情况。300万的企业贷款在我这不是最少的,几十万的贷款我们也做。对于像王永军这样的企业,营业额小,没有房产抵押,我们只能追踪企业的经营情况,看看他们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甚至要看企业的物业费、水电账单,确保企业经营正常,能按时还款。”刘行长说。
他介绍,像这样一笔一年300万元的贷款,信贷员的奖金一年不过几千块钱,一个月不到800元。信贷员每个月还要往企业跑个几趟,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算下来,这几百块钱可能连汽车油钱都不够。可如果出现坏账,对信贷员的罚款起码是1万-2万元,还要继续追责,甚至承担法律责任。而随便一笔房产按揭贷款都要比300万多,省心省力。
“无论是银行还是信贷员不愿意放小微企业贷款,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商业行为。”刘行长坦陈:“我们支行也是看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希望以后能把企业的结算、工资发放都放到我们这里。再说,大客户的议价能力强,大国企客户也不一定是我们能争取到的。”
刘行长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银行,从今年10月份起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已经普遍降低,平均降幅在0.9%左右。例如王永军的贷款利率就从去年的6.09%左右降到了目前的5.6%左右。“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市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能够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担保费只收0.5%。而一般社会上的担保公司至少收费2%,使得小企业的融资总成本很难低于10%。”刘行长说。
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资金来源于市区两级财政和部分商业银行,基金首期筹集资金50亿元,主要为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吸纳就业型、节能环保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四新”和“三农”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再担保等服务。
在11月13日的座谈会上,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成员蔡莹透露,上海的中小企业贷款总体利率低于全国,大约7.6%左右。大型银行、上海几个法人银行的贷款利率比较低,只有六点几。关于银行问责,蔡莹说,对小企业贷款要提高风险容忍度,出现了重大违规造成的资产损失才会问责。
此外,还要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和股权融资支持计划。发改委按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的机制设计和市场化运作原则,在企业债券领域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融资,为经营正常、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债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