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中小企业攀枝花网 » 重要新闻 » 列表 » 正文

我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年内实现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降低1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6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1774
核心提示: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高亢)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继续增强网络基础能力,发挥扩内需稳就业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高亢)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继续增强网络基础能力,发挥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多重效应。

 

近年来,我国网络提速降费工作稳步实施,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退出历史舞台,国内流量“漫游”费取消,群众获得感增强,成效初显。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增强网络基础能力,将不仅可使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实惠,更能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带动扩大就业、发挥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会议明确,将把加快网络升级扩容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计划我国今年实现光纤到户接入端口占比超过90%,在300个以上城市部署千兆宽带接入网络,推动固定和移动宽带迈入千兆时代;年内实现全国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8%;突出增强工业互联网、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网络能力,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年内实现全国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7%,推动县级以上医院和医联体专网全覆盖。

 

电信专家付亮表示,此次国家对于网络基础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比以往更上一个台阶,我国网络将再次大踏步提速。

 

会议指出,继续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通过下调资费价格、免费提速升档等方式,年内实现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降低15%;通过实施普惠制套餐升档降费、大幅降低套餐外流量单价、针对低收入和老年群体推广“地板价”资费,多措并举实现移动流量平均资费降低20%以上;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间流量“漫游”费降低30%;11月底前在全国全面实施“携号转网”,并严查擅自增加办理条件等行为;清理规范套餐设置,年内再精简目前在售套餐数量15%以上,推动解决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等问题。

 

“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要求,将更容易实施,也更容易体现出效果。”付亮说,此次网络提速降费新部署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可量化的新要求、新指标更多了,更注重细节,消费者受益的同时获得感将更强。

 

专家认为,推动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降低15%和内地与港澳地区间流量“漫游”费降低30%等举措的出台,将对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预计到2020年环保“智能+”产业规模将近千亿元2019年05月15日 22:5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字号 大 中 小][打印本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 (记者 黄鑫)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上,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子江表示,生态环境部加速推动信息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包括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专网、云资源和数据服务,建设大气数据采集与共享和空气质量管理平台等,大大提升了环境监管的精准性和执法效率。

 

“智能+”和环保的结合,不仅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工作,还孕育着巨大的产业。市场咨询机构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柳絮认为,这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智能+”相关产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有近千亿元。其中,物联网产业需求规模最大,预计占比超过60%。

 

“生态环境物联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张物联网。随着5G逐渐商用,其所具备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将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领域各类传感器技术进步与应用范围,更好支撑云端智能化应用,从而进一步驱动‘智能+’产业的发展与应用。”柳絮说。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深入,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控,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和环境卫星遥感三方面。其中,污染源自动监控是在重要污染物排放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备,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主要包括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水质重点监测、环境噪声的自动监测等,而环境卫星遥感主要是通过热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等多种遥感探测设备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动态变化监测。

 

物联网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新应用也不断呈现。比如,大物联车载系统,是在每辆出租车车顶灯处放置前端监测器,能以3秒/次的频率收集上传数据,通过同比、环比分析,对道路进行日、周、月排名,绘制城市道路动态图,让数据“活”起来,呈现城市道路周围区域的污染动态,为环境执法、交通管理、城管执法等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目前在通州等地区已经投入使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将有广阔前景。柳絮分析说,当前,生态环境监控的精度和广度都还有很大空间,包括传感器设备的技术水平、成本、运维能力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同时,基于大量自动获取数据的大数据应用目前还非常有限,而生态环境领域预测预警、精准判断都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支撑。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展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设计工作。在初步形成的信息化体系设计方案中,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将建设一张高精度三维感知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物联网,一张横纵贯通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高速、可视、智能的生态环境业务专网,一个支撑应用快速开发、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交互、大数据应用的统一云平台,一套覆盖全国、数据唯一可靠的生态环境数据,一个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部门业务协同“大系统”,一张动态反映生态环境现实、模拟预测趋势的“虚拟空间图”,以及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生态环境服务“一扇门”。

 

总之,通过信息化体系建设,将构建起“生态环境最强大脑”,让生态环境信息化进入基于即时、全量、全网数据的“智能+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时代,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力支撑。

 

但要看到,当前,生态环境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攻克的难题,主要包括应用系统“小、散、多”,信息化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没有做到上下贯通,造成数据唯一性、可用性严重不足,大数据应用受限,决策支持能力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工作需要。此外,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共享不通畅,业务协同水平低,从而无法满足跨地域特点突出的管理服务需要。

 

对此,杨子江在论坛上表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要以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应用和展示为主线展开,站位全国一盘棋,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分级分类搭建上下对应的生态环境数据库,以生态环境业务专网为依托,通过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快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交换共享,以数据为纽带,以核心应用系统为抓手实现生态环境工作的全国大协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