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认定的基本条件:
什么是“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这四个字究竟指的是什么?
按照《管理办法》的解释,要求企业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好,处于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省经信厅企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工信部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将通过3-5年时间,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2014年开始,我省陆续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认定工作,“十三五”期间共认定四批次,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00余家,但政策措施还不够精准、完善,还存在延续性、规范性不够强等问题。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实施科学综合评价。
地区不同 “门槛”不同
认定条件,是《管理办法》最核心的内容,四川的“硬杠杠”,都有哪些特点?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省经信厅企业处相关负责人说,将重点培育“5+1”现代工业体系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等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要领域中的中小企业,优先培育主导产品属于薄弱环节“补短板”、优势领域“锻长板”等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突出守信意识。对存在重大环保、安全、偷漏税等违法违规问题的企业,不得参评;已认定的将取消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该负责人同时强调,在认定范畴上,与大型企业(集团)存在直接、间接控股或管理关系,或为大型企业(集团)成员的企业不予认定。
此外,考虑到我省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管理办法》五大经济区企业的“门槛”设置上,划定了不同的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对部分指标设置予以适当下浮。
四个指标 逐项打分
最后,再来看看认定的基本标准——
专业化指标。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中某个领域或环节,主导产品(服务)为大企业、大项目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新材料或重要配套产品(服务)。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主导产品(服务)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60%以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企业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数或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员工数应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5%以上,其他地区企业应在20%以上。
精细化指标。企业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企业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管理效益突出、降本增效显著,产品品牌和服务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在细分市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特色化指标。企业具有行业或区域的独特性。拥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或服务,且能利用特有的资源进行研发生产;掌握独有、可持续的工艺、技术或配方,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具备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独立属性;企业拥有“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商标或被认定为省级及以上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等自主品牌。
新颖化指标。企业具备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条件或环境(设立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并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拥有与主要产品相关的有效发明专利(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2项及以上,或与主要产品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及以上,或授权植物新品种权3件及以上;或主持(参与)制(修)订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